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⑨陈嘉庚:华侨旗帜 清风传世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发布时间:2016-10-09 16:32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一个“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一个“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

  深怀爱国之情,倾资兴学

  从厦门岛内乘车,一路向东,行至高集海堤,集美学村便映入眼帘。凭窗望去,一排排红墙绿瓦的高大建筑,鳞次栉比,错落于海天之间,间或亭榭碑塔,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这里就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1874年,陈嘉庚就出生在这里。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学村龙舟池

  陈嘉庚17岁离家前往新加坡谋生,先是经营米店、菠萝罐头厂等,后种植橡胶,开办橡胶制品厂。早在1894年,年仅20岁的陈嘉庚就出资2000银元,在家乡办了“惕斋学塾”,这是他兴学的重要开端。1912年,陈嘉庚回到家乡,当看到乡间孩童成群失学,嬉游赌博时,他心里非常难受,更加坚定了兴办教育的信念。陈嘉庚认为: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1913年,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小学,以后又开办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在陈嘉庚不懈的努力下,集美的教育事业日益完善,但他办学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他认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而祖国高等教育落后,师资匮乏,于是决定创办大学。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

  1919年,在筹办厦门大学特别大会上,陈嘉庚呼吁有识之士共同“负国之责任,报同舟而共济。”他当场认捐400万元。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成立,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独资创办的大学。

  然而,陈嘉庚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29年起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陈嘉庚的公司也受到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某个垄断集团欲对其企业加以“照顾”,提出的条件是要他停止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校费。面对艰难境遇,陈嘉庚百折不挠,他坚定地表示“宁可变卖产业,也要让大学办下去。”他千方百计筹措维持两校的费用,甚至将已过继给儿子的三幢大厦卖给华侨银行,所得款项全数汇回厦门大学作为办学经费。一时间,嘉庚先生“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大学

  陈嘉庚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但他更是一个以毕生热诚兴学育才的教育事业家。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世所罕见。据统计,他一生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超过一亿美元。在他的亲力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投资办学兴教育,蔚为风气,影响极为深远。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陈嘉庚公园

  奉献赤子之心,纾难救国

  陈嘉庚早年就参加了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成立了2000多个抗日团体。不久,来自东南亚45个城市的华侨救亡组织代表齐聚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把南洋各属600多万华侨组织起来,陈嘉庚被选为总会主席。

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筹赈会”上宣布“今日大会目的专在筹款,而筹款要在多量及持久”。

  为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陈嘉庚领导南侨总会呕心沥血。在他的努力下,南侨总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持续多年的抗日筹赈运动,广大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义卖、义演、义捐活动,筹集巨款汇回祖国抗日。如1940年,全国抗战经费18亿元,而当年华侨汇回国的抗战款项就高达11亿元。战场急需的大宗药品物品如金鸡纳霜、阿司匹林、救伤绷带等也多由南侨总会供应。

1940年,陈嘉庚先生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回国慰劳团。

  在中国抗战史上,陈嘉庚组织“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事迹同样可歌可泣。

  1939年,随着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在此背景下,滇缅公路就成为战时中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这条公路全长1146公里,地势险恶,日军飞机又经常来轰炸,运输军用物资非有熟练机工难以胜任。得知祖国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后,陈嘉庚立即指示南侨总会发出“第六号通告”,组织南洋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修理工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这是华侨史上一次参与人数最集中、组织最有序、经历最悲壮、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行动。陈嘉庚振臂一呼,众多爱国华侨闻讯踊跃报名,其中不少人为了抗战放弃了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3200多名华侨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克服种种困难,日夜驰骋,运送军需物资450万吨。

  在滇缅公路,南侨机工克服敌机轰炸、疟疾肆虐、水土不服等艰难困苦,顽强战斗在千里运输线上,将数以百万吨军事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陈嘉庚时刻关注着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的壮举,他多次派员深入滇缅公路了解南洋机工工作、生活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1940年春,陈嘉庚亲自来到云南昆明看望南侨机工,并向在现场的数百名机工发表演讲,勉励他们为了祖国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据统计,当时总共有3192名南侨机工战斗在滇缅公路上,他们出生入死,最后有1000多人将自己的鲜血永远抛撒在了这条不屈的生命线上。

1940年,陈嘉庚先生视察漳州时,与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校友合影。

  陈嘉庚一生公忠为国,不惧强权,敢言人所不敢言,为人所不敢为。1938年,武汉失守后,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提出“对日和平谈话”,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坚决反对投降主义,多次致电劝阻、批判,斥其为“秦桧卖国求荣”。 10月28日,第二次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陈嘉庚的提案是“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个立场鲜明的提案获得大会一致通过,给了汪精卫们以当头棒喝,有力地反击了妥协降服派的嚣张气势。著名记者邹韬奋曾撰文评论说:“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

  1939年底,陈嘉庚率团回国慰问、考察。在延安,他看到了政治清明廉洁、官兵团结一心、军民同仇敌忾,深受鼓舞,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1941年1月,在新加坡的一个大型会议上,陈嘉庚介绍了自己返回祖国的所见所闻,他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0年6月1日,陈嘉庚先生抵达延安,与毛泽东主席促膝长谈。

  崇尚俭朴之德,清风传世  

  陈嘉庚一生敢开拓、善经营,拥有万千财产,却极节俭朴素。他说:“虽为社会守财,无为之费一文宜惜,正当之消千金慷慨。”他用钱的座右铭是:“该花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能吝惜;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根据他的用钱原则,该花的就是作为“天职义务”,在所不惜;而对于他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费用,则锱铢必较,对于铺张浪费行为更是极力反对。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陈嘉庚公园内的陈嘉庚先生故居

  1950年回国定居后,陈嘉庚仍然保持艰苦朴素本色。他先后在两处早年建造的朴实无华的二层小楼上(即原校长住宅和校主住宅,楼下是校董会办公室)工作、生活。他的衣服、家具等生活用品都是旧的。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再用,那顶蚊帐也是一补再补。他本来点一盏煤油灯照明,有一次不慎摔破了,就拣来一只断掉提钩的瓷杯,倒置过来点上蜡烛当“灯台”。工作人员因感来访的不是首长就是侨客,觉得“蜡烛台”不雅观,几经建议更新,他坚持不肯,至今被保留下来。

陈嘉庚先生使用过的家具

  陈嘉庚不抽烟、不喝酒,粗茶淡饭过日子。他喜爱地瓜(或高粱)稀饭,下饭的菜常是青菜、豆类、小钱头鱼等。 当时,人民政府给他确定行政三级工资,但他交待炊事员每天安排伙食费五角钱,且不得超过。剩下的钱都存入集美校委会会计处,添为办学费用。他曾对侄儿陈仁杰说:“每月伙食费,农民是6元、工人是8元、干部是10元,我15元已经很多了,不能再多了。”陈嘉庚外出邻县市公务或访友活动,如视察女婿李光前委托管理的南安国光中学,或陪同华侨前往安溪等地访问时,都是事先安排炊事员煮好咸稀饭,装入大号的保温瓶里,再买些油条带上路。就在到达目的地村外,找个石盘或干净的地方,席地而坐用膳后才进村办事或会友。

  陈嘉庚晚年在集美接访各级首长和海外宾客时,从来不摆宴席,不大吃大喝。总是以家乡的土特产原料烹调菜肴来招待。1951年3月18日晚上,华东军政委员会主任陈毅在福建省政府叶飞副主席和厦门市政府梁灵光市长的陪同下,由厦抵集拜访陈嘉庚。当时,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领导。陈毅一行由陈嘉庚招待便餐后,离开集美分赴其他省、市。陈嘉庚随即谆谆教导炊事员,说:糖果最多给尝尝一两颗,买二角钱就足够了。这个节约美谈,后来传颂于国内外。

陈嘉庚先生使用过的家具

  陈嘉庚的生活自奉甚约,为后辈表率,而对子女的要求也极严格。他说:“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第八个儿子陈国怀回国在集美工作,1958年陈嘉庚遗嘱交待其生活费应以“家庭人口计算,每人每月25元。今后若有亲子孙回国,亦照此例付给。如有支领学校工资,应扣除。”到了1961年他在抄给二儿子陈厥祥遗嘱中对家费也是这样规定,写上“我亲血脉子孙回家无职业:男子老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20元。如有职业,不得支取;女子中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15元,如有职业或嫁出,不得支取。”“每人如逢结婚或丧事,各给费用200元”等。

  他在《爱子观》中已阐明爱儿孙“惟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慨然表示:“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贤孙,何须吾富。”“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当马牛。”且立下了“经营地方之利,仍还地方之益。一息尚存,此志不减”的豪言壮志。

全国廉政教育基地——陈嘉庚纪念基地

  1955年,陈嘉庚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的资产全部增添为教育基金,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当他1958年患病住院时,首先考虑的仍是教育经费问题,立遗嘱将他余款、利息及今后捐款的各项收入,都作为集美学校教育基金。1961年8月,陈嘉庚在北京逝世后,国内尚有存款人民币334万元,都由政府按照他生前交待、亲属要求和公共设施在建项目,分别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各个基金、余款,诸子孙未取一分钱。这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诚如我国教育家黄炎培所言: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数拿出来奉献社会的,只有嘉庚先生。

  传承嘉庚精神,丰碑永存

  陈嘉庚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穿越时空,成为一座丰碑,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框架下,集美区提出“人文集美”发展战略。作为集美的城市精神,嘉庚精神就是“人文集美”的核心。近两年来,集美区通过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弘扬嘉庚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嘉庚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嘉庚精神宣传教育百日行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嘉庚精神走进群众,深入人心。去年,集美区成立“嘉庚精神宣讲团”深入全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进行宣讲,仅在“嘉庚精神宣传教育百日行动”中,就宣讲了170多场,特别是对象化、针对性的内容,受到群众热捧。

党员干部在参观陈嘉庚纪念馆

  特别的是,几场讲座将学习地点“搬”到了鳌园、陈嘉庚纪念馆等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并邀请林斯丰、林忠阳等“嘉庚专家”,为党员干部解读嘉庚“忠、公、诚、毅”的精神实质,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倡导将“诚毅”品格融入日常工作,增强“公仆意识”。不仅如此,集美区还创新形式,组织区委中心组成员及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到陈嘉庚纪念馆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会。

   “嘉庚教育”同样走进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课堂。在集美大学开学第一天,各专业新生都看到课程表上有一门独特的课程—《陈嘉庚精神》。一直以来,集美大学坚持把嘉庚精神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自2006年起,《陈嘉庚精神》与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列入通识教育课程,有规范的教学、实践和考核要求,并计入学分。

嘉庚精神走进校园。

  而在集美的中小学课堂,“嘉庚精神”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必修课。近年来,集美区开发了具有嘉庚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和校本课程,把嘉庚先生的事迹编印成教材,推动嘉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中小学生学习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事迹,了解嘉庚精神实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鳌园之光(陈嘉庚陵园)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