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洛阳桥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8-07-23 15:03
泉州,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桥(资料图片)

    泉州,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晋江口蟳埔鱼鲜的滋味尚留齿间,往东北越四十里,我来到洛阳江畔,访寻“千古石桥第一”之洛阳桥。人皆知洛阳古都卧中原,镶在东南八闽福地的泉州何来“洛阳”?一说唐宣宗怀揣重振大唐气象之风度,便服微行,览山川胜概,行至此地,大发“类吾洛阳”之感慨;一说唐初中原战祸频仍,百姓大举南迁,一路泥丸,跋涉到泉州的,多为河南洛水一带的居民,观此处山川地貌似古都洛阳,因名之“洛阳江”。朔江西上,群山逶迤数百里,重峦叠嶂,百溪汇流东去入海。洛阳江口,古代晋江与惠安两县交界处,海潮掀滚,“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有“洛阳天堑”之称。那座宋代石桥便跨于此。

    车子顺海滨北行,一路领略闽南沿海建筑的别样风情,时间不知不觉在车轮间滚过,一道跨海飞梁霍地闯入眼帘。彩练行空,玉虹青霄,长虹卧波……本是慕名而来,思绪却被这第一眼的印象绊住了,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有题诗一首,“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空江玉虹腰”,此时倒是豁然开悟。是呵!古桥,向来入得了诗词。无论是“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的写实之句,还是“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惮憧往来乘仙飚,蔡公作成去还朝”的颂蔡公之词,都将千百年来惠民便民的津梁,载上了诗人的情怀。

    蔡襄,字君谟,以书法闻于后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北宋至和、嘉祐年间,两知泉州府,倡导、主持修建洛阳桥,官至翰林学士,南宋时追谥“忠惠”。欲知公之惠,须读万安碑。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因古之万安渡而得名。来到祠堂中殿,看到举世闻名的万安碑,即《万安渡石桥记》之碑刻,文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燕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全文凝练优美,大字刻石,书法端劲高古,雄伟遒丽,与石桥争胜。

    比之历史,民间传说更为斑斓。相传万安海渡,每岁必遇狂风巨浪,或水怪作祟,舟覆人溺无以计数。北宋大中年间的某日,满载百姓的舟船行至江心,顷刻狂风大作,眼看要舟倾人亡,忽然空中传来:“有蔡学士在,勿伤其舟。”已而风平浪息,人与舟都安然无恙。舟中有一孕妇,夫君姓蔡,心中不免惊异,遂发愿:“若生子,官至学士,一定让其建造舆梁以免舟渡之苦。”后来生下蔡襄,天佑学士,以状元及第,郡守泉州。蔡母知道当年的许愿应验,频频督促儿子建造万安桥。然而,海涛浊浪,哪是人力所能胜之,蔡公苦于无计可施。一日,观音菩萨托梦,让其派人求助海龙王。他写了一封求助公文,问左右:“谁人下得海?”一吏答:“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名叫夏得海,音误,领命。他深恐此番下海,有去无回,便酣饮起来,沉醉半日,潮落而醒,惊见公文袋已变,急忙呈交郡守。蔡公启阅,但见一“醋”字,拆字分析,顿悟:海神令我廿一日酉时兴工。至期,海潮果然退去,万安桥在神灵的护佑下落成。

    离开祠堂不远,就上到洛阳桥。宋刻石人对立于桥梁两侧,多少个潮起潮落中,守护着万年安澜的愿望。顺着千年的长石,穿过风云变幻,来到中亭旁的古榕下,又是一片碑林。年代最为久远的“万安祝”,立于嘉熙二年(1238年)冬十月初四日,同样是宋代石刻“万古安澜”,斜镌石壁,同“万安祝”碑呼应,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愿景。

    往来凭栏诗词稠,站在对面的镇风塔旁,凭栏远望,正逢落潮,江水早已浅了下去,露出大片湿地。筏型锐角桥墩披浪分流的壮景是看不到了,只见无数的牡蛎仍然固守着桥墩,我能想象“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的恢宏。远处搁浅的渔舟散落在湿地的水洼处,泥滩上,有海鸥,还有那不知名的长嘴鸟,静静地发着呆,这景色像极了浅淡的水墨画。倏地,画动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往事已越千年。目光移至远处,一座现代化的跨海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为古老的泉州湾点缀出勃勃生机。(赵威)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