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学生口中的“科技暖男”,将高冷公式输出为暖心教学,独创“四动教学法”扶植学生创新思维成长;
他是福建科教界的“金牌教主”,率领学生过关斩将摘金夺银,不断刷新国内外科技赛事大奖榜单;
他是2019年度“全国模范教师”,十八年春秋奋斗不止,孕育弥生泉州七中科技创新教育招牌。
他是泉州市第七中学物理老师:杨利
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
摘取唯一一枚创意赛国际金牌的
2061星空机器人乐队
方便科学探测的仿生蜘蛛
两栖球形科学考察机器人
服务人们生活的多功能管道机器人
为社会带来帮助的残疾人机械臂
带柔性臂的可移动抢险机器人
……
这些只是历年来杨利指导的
众多发明创造中极少的一部分
机器人竞赛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
“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最美人物”之“最美教师”
……
在诸多头衔之中
杨利最喜欢的是学生的一声:
“杨老师”
“冷”与“暖”
对大多数人来说
公式定理太“高冷”
如何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杨利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
杨利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
科学是有温度的
他的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公式定理
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成长
鼓励孩子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发明创造
他说:科学最终要为美好生活服务
课余时间
他走进社区传播科普
带领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
感受科技带来的美好
在学校
他为解决同事们扫描试卷的烦恼
发明了“点卷神器”
他的温暖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此大家都称他为“科技暖男”
“严”与“宽”
但“科技暖男”也有“狠”的一面
2001年,国内的机器人研究才刚刚兴起
在资讯匮乏、没先例可循的形势下
他创立了“机器人工作室”
没有路就自己开出一条路
关起门独自一人读书到深夜
研究剖析几百上千个案例
四处奔波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组织科技创新周末授课
……
废寝忘食地探寻成了杨利生命中的常态
十几年来他几乎没有停过周末
与对自己的严苛不同
杨利在学生面前格外宽和
耐心引导
共同探索
给予意见
陪伴调试
……
孩子们的每一次失败重启
都少不了他的陪伴
“痴”与“狂”
如何有效构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是杨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和多方试验探索
杨利提出“四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教师引动、
多元互动、学生主动”
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把优秀的科研习惯
科学方法和理论知识
传递给学生
他和他的团队
主编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校本教材
成为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启蒙之作
和从事发明创造的敲门砖、垫脚石
与杨利痴心科教事业、埋头苦干的风格相比
杨利的学生们就显得不那么低调了……
杨老师团队里的七中学子
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
可谓家常便饭,羡煞旁人
五度受邀参加国际比赛
获得两项世界机器人奥赛金牌
一项铜牌,一项FRC国际专项奖
全国金牌22项
银牌14项、铜牌14项
福建省金牌60项
……
他们的奖牌、奖杯多得可以拿“箩筐”来装
其中更有80多项已申请国家专利
难怪学生们都骄傲地说:
“杨老师就是我们刷新奖项的底气。”
长路向前,志向高远
燃烧青春,播种希望
仰之弥高,巍巍然之灵魂也
最“美”教师美化自己
美化身边之人
教育因你更精彩
(供稿:鲤城区纪委监委 泉州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