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0-05-22 15:51

  我们常用刚正不阿形容一个人刚强正直,不曲意逢迎。历史上也有众多清官廉吏以刚正不阿著称。为什么用刚正不阿来形容人刚直不偏私?

  刚正,顾名思义,即刚强正直,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质。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刚,强断也,从刀,冈声”,本义为坚硬,如《左传·昭公六年》中说“断之以刚”。后来从形容东西坚硬引申为形容人刚直、刚强,如《明史·海瑞传》说:“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对于历史上那些为人正道直行,不曲意逢迎的高洁之士,常以刚正称之,如《后汉书·蔡茂传》中说:“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记载:“武安侯郑亨守大同,年已七十馀,刚正有为,一志为国”。

  那么“不阿”是什么意思呢?阿是一个多音字,有ā和ē两个读音。在古代汉语中,当它读作ā时,一般是加在称呼上的词头,无实义,如阿爹、阿姊等。在“刚正不阿”中,读作ē。阿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可,阜聲。”我们现在常说的左耳刀旁在小篆中写作阜,以阜为声旁的汉字,一般都与山有关。阿的本义是指大的山陵,泛指山峰,如《诗经·大雅·皇矣》中“我陵我阿”,张衡《思玄赋》中“流自眺夫衡阿兮”等记载。阿在刚正不阿中作动词用,意为曲从、迎合。那么,这里的词性和词义演变,又是怎么回事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阜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称阿。”所以阿便有了弯曲的引申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曲从、迎合。如《国语·周语》中“弗谏而阿之”,《楚辞·逢纷》中“行叩诚而不阿兮”等说法。“不阿”即为不迎合、不曲从,可看作“正”的同义词,故将“刚正”与“不阿”连用,用来形容人正道直行、不曲意逢迎的高洁品格。

  刚正不阿一词实际上是经后世归纳而成的一个成语,现在一般认为其最早出自明代余继登所作《典故纪闻》,其中说:“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古代典籍中也出现过如“刚直不阿”等同义词,如明代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中有:“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刚正不阿就是要心头始终牢记一个“正”字,在人情和私欲面前守好底线,做到疾恶不惧、正道直行。古代历史上众多良吏能臣展现出的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跨越历史的长河仍然闪耀着光辉。宋代陈执中为官正直,不徇私情,在其任宰相时,女婿恳求他给自己谋一个好差事,陈执中断然拒绝:“官职是国家的,不是卧室箱箧里的物品,你虽是我的女婿,也不能随意拿取。”明代番禺县令道同为官清廉,执法严格,永嘉侯朱亮祖出镇广东时,收受贿赂、贪赃枉法,多次想要利用权势使道同屈服,但道同不为所动,秉公执法,维护了律法的尊严。

  刚正不阿是从政为官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正道直行,秉公用权,如此方能行稳致远。(吴宇轩)

【责任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