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清官史话】孝感清明的朱鉴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7-07 08:01

孝感清明的朱鉴

  古城泉州西街,有条颇有些名气的孝感巷,因出了个孝感动天的孝子而得名。这位孝子,就是明代初期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朱鉴。实际上,朱鉴在官场上亦是个颇有政绩的清官,以清正勤谨著名,事迹载入《明史》,得到较高评价。

孝感巷

  朱鉴,字用明,号简斋,泉州鲤城区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中举,次年,连捷进士。初授湖北蒲圻县教谕。宣德二年(1427),进入都察院,升监察御史。正统七年(1442),升任山西左参政。正统十四年(1449),升任山西布政使,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景泰三年(1452),辞官家居二十余年。成化十三年(1477),病逝于泉州。

  朱鉴最早出名,乃是不同凡响的孝行。自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熟知礼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老父亲得病后,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听说大腿肉可以当药引,能够治好父亲的病,某日,毅然作出壮举,忍受剧痛,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给父亲当药引。这个孝行,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名闻四方的大孝子。

孝感传芳牌匾

  朱鉴的孝行广为传诵,亦与后来的功业不无关系。小时候就很聪颖,且志向不凡,抱负甚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深得老师和邻里赞赏。考试之时,往往名列前茅。十年寒窗,金榜题名。二十几岁时,乡试中举,旋即参加会试,荣登金榜,连捷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举进士步入仕途后,志存高远,心系国家社稷,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关心民瘼,廉洁奉公,刚直清正,政绩颇多,深得好评。

朱衙内朱鉴生平简介

  朱鉴连捷进士后,初授湖北蒲圻县教谕。这是负责管理教育的官员,相当于教育局长。当地经济不发达,教育也较为落后。朱鉴在任几年,兢兢业业,想方设法,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诸如兴修学校,选择才德兼优的老师,鼓励青少年读书,奖掖学业优秀学生,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蒲圻县的教育有很大进步,也因此获得当地士民的赞扬,同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赏识,仕途得以继续升迁。

  宣德二年(1427),朱鉴得举荐入京,进入都察院观政三个月,升任监察御史,旋即又被指派为钦差大臣,巡察湖广。履任期间,尽心尽力,无时不为朝廷社稷考虑,又能以老百姓利益为重。当地盗贼蜂起,社会治安混乱,百姓不得安宁。朱鉴面对这种情况,殚精竭虑,采用恩威并用手段,组织力量围剿的同时,又用招抚的办法,分化瓦解,消弭贼寇的气焰。当时,贼寇头子萧启宁,为祸梅花峒地区,影响最大。朱鉴经调查后发现,萧启宁本质并不坏,可以采用招抚之法。于是,亲自写信给萧启宁,动之以真情,晓之以利害关系,劝其主动归顺。萧启宁终于被说服,率众投诚。湖广地区民间,有不少不良的习俗。朱鉴赴任后,深入民间,了解情况,知悉湖湘许多风俗民情。他既尊重民俗,请求恢复某些传统制度,弘扬优良民族传统和民间风情,又努力改变陋习,移风易俗,引导民风。当了解到当地风俗,男女婚嫁,大多要拖延至三十岁以上时,就及时贴出布告,谕示大明洪武礼法。不到一个月,民间婚喜嫁娶者骤增,竟然达到上万对。恶俗流风,为之一改。三年任满,老百姓夹道欢送。

朱衙内朱鉴官职牌匾

  正统五年(1440),朱鉴奉旨巡按广东。当时,钦州地区政务松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奏请朝廷设立钦州守备都指挥,在按察司下增加佥事一名,专管屯田事务。以后几百年间,这增编就成为定制。面对监狱中关押的大批犯人,以及大量尚未处理的积案,不辞劳苦,认真加以清理,复查旧案及在押犯人,尤其是对冤假错案,甚为重视,相继平反了数百起积存的冤假错案,还百姓公道。他还及时招抚在逃犯,稳定社会秩序,给百姓较为安定的环境。当时,钦州地方以黄金广为首的数百农民,生计困难,被逼上梁山造反。朱鉴到任后,经过调研,认为应以招抚为主,乃以《出巡录》布告招抚,终于使聚啸一方的农民武装,自动解散,重归农事。史书记载:“鉴谆切指示招抚之,有《出巡录》,广人至今传诵。”如此,自然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

  朱鉴为官,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在山西,最为突出的政绩亦是在山西。从正统七年(1442)直到景泰三年(1452),辞官归家,他在山西任职前后整整十年,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事,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社区朱衙

  正统七年(1442),朱鉴被推荐提拔到山西任左参政,肩负的一大重任乃是抗击北面瓦剌的不断侵扰。上任不久,他发现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山西平阳地区,即今临汾一带,因处于边境,长期以来,大批农民被朝廷征用,砍柴烧炭,供应边境大军夫役,百姓负担极为沉重,困苦不堪,也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生产,导致经济非常凋敝。朱鉴深为百姓的苦难所触动,决心为百姓做点实事,以缓解百姓的痛苦,于是上奏朝廷,请求较大幅度减少平阳夫役,并抚恤当地无以为生的贫民。朝廷不允准,他再次上疏,几年之内,呈报奏疏达到几十道。后来,升为山西布政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再次巡抚山西。主持山西军政事务时,他同样很关注民生疾苦。为使百姓有个较为安宁的环境,他致力巩固边关防守,招募一万八千名兵勇,征购八千余匹战马,打造两万余件盔甲武器,修筑一百一十六座城堡,增强边关装备,还亲自指挥几次战役,生擒瓦剌部落头目,为明王朝北方边境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鉴主政山西时,瓦剌屡犯边境,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谗言,兴师动众,大举出征。朱鉴审时度势,认为此举乃盲目行为,只能带来祸害。他不畏阉党打击报复,上疏英宗,分析利弊,指出对于瓦剌杀掠与侵扰,自然不可掉以轻心,要保持高度警惕,认真加以应对,可是,绝不可贸然出兵。坚决疏请英宗,罢黜宦官监军。朱鉴建议虽好,却不被朝廷采用。景泰元年(1450),瓦剌几万铁骑,突袭雁门关。朱鉴受命镇守,尽心尽职,团结全城军民,英勇抗击,终于逼敌退兵。景泰三年(1452),景泰帝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新立朱见济为皇太子,朱鉴从维护朱明王朝的道德礼义出发,贻书给大学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担忧。未被采纳。钦差大臣郎邹干到山西检查工作,朱鉴未能给予很好的侍候,郎邹干颇有怨气,回朝廷后称朱鉴有徇私舞弊行为。于是,朱鉴被召回京城,解除了职务,回到泉州老家。尽管离开朝廷,他仍忠心耿耿。明英宗被掳后,他认为景帝不该马上当皇帝,因为英宗虽当了俘虏,仍然活着,应把位置保留给他。所以,英宗复位,朱鉴立马上书祝贺。不过,并没有被英宗重新起用。闲居泉州二十余年后,朱鉴带着不小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来源:摘自《温陵清官史话》)

【责任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