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得帮到位扶到底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3-10-17 16:11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对于做好过渡期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挂念于心。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三年。帮扶不断档,投入不减力,各地区各部门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接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但也要清醒看到,过渡期帮扶仍然存在作风不实、执行走偏、实效欠佳等问题,这些弊病不除势必蚕食脱贫攻坚成果、阻碍乡村振兴进程,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帮扶产业顾头多顾尾少

“产业发展能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又可以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反过来支撑其他帮扶措施。”采访中,不少“三农”专家提到,产业发展是富民强县的根本举措。然而,一些地方出现了“走过场”的形式帮扶,引发群众不满。

帮扶车间原为扶贫车间,是吸纳脱贫户家门口就业的重要方式,然而少数地方热衷投资建设、忽视帮扶运营,致使曾经热闹一时的生产景象不复存在,让一些帮扶车间成为“鸡肋”。有的地方盲目认为筑巢定能引来“凤”,建设前期不作有效论证,不管有没有鸡,先把鸡舍建起来,最终却“无鸡入笼”,引进项目难。有的是扎堆跟风上马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微薄,务工人员收入低,招工难又成了问题。有的让不懂专业、不会运营的门外汉“扛大旗”,导致企业发展困难,如江西省瑞昌市某村乌鸡养殖项目就因鸡瘟和财务管理不到位而倒闭。还有一些地方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为了凑数引进项目,建起来后便一弃了之,不仅无法带动脱贫户就业,还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农民合作社是农村集约式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不少地方抓实产业帮扶、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一些地方为应付考核、套取补贴,盲目大办合作社,出现“开门不营业、互助合作变‘空壳’”的情况。有的门槛低准入松,合作社办理手续简单,凑上几户,到工商部门登记即可,“一些村民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入社了”。有的只管办不管干,某些地方和部门考核基层部门时,经常以成立多少合作社、农民入社率达到多少为考核指标,导致地方突击成立合作社、虚报合作社人数规模。有群众反映,“牌子一挂,加分到手,考核完成,后面就不管了”。还有的合作社收益分配大户说了算,不少基层干部谈到,农户越多、规模越大,享受的政策优惠就会水涨船高。一些大户成立合作社的动机不纯,不仅收益分配一人说了算,还在脱贫户不知晓的情况下将大宗补贴“狼吞虎咽”吃掉,合作社往往成为“一人社”,徒有合作之名,而无帮扶之实。

另外,“丰收不增收”、初级产业难“造血”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大多为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生产出的农牧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在市场上缺乏独有竞争力。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农产品产量高,市场供大于求,造成价格下跌,导致农户增产不增收,甚至倒贴赔钱。而且,一些地区缺乏完整产业链,只经过简单的初级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有限。

返贫摸排重“走到”轻“走透”

“工作浮于表面,情况底数不清,作风不严不实,任务落实不力”……海南省儋州市纪委监委对省巩固脱贫成果评估反馈问题开展追责问责的通报中如此写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对返贫摸排工作存在厌烦松劲、敷衍了事等倾向和做法,影响了帮扶效果。

有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揪着一部分就当全部,“大脑袋戴一顶小帽子”。一些地方未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对象进行帮扶,导致受保人员不全。如西部某地村党支部书记作风不实、履职不到位,连续4个月对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零报告,导致部分房屋受损的群众未享受到“危房改造”等政策。另有一些地方个别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对人员信息情况掌握不全。如评估组在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入户检查期间,吴某的帮扶联系人万某回答帮扶问题时存在多处错误,尤其被问到吴某因何被纳入监测时,万某前后回答也不一致,对帮扶对象情况心里一笔糊涂账。

“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滚坪村排查人员田某仅用1天就排查了几十户,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采访中,不少地方同志反映,摸排工作不深入,浮光掠影,也是走过场的一类突出表现。一些是身到心未到,用走到代替走透,到户简单问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一些是连身都未到,有的是热衷于搞消极应付,与下属单位签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还有的用线上代替上门,用报表代替走访,使“领导挂联”“包干挂联”、基层走访等排查方式流于形式,造成问题积压没有及时解决。

湖北省宜城市板桥店镇肖云村两次安排开展防返贫监测调查核实,村支部委员姚某未认真审核把关,导致信息填写多处错误,收入填报与实际不符。如此这般“竹篮盛稀饭”,漏洞百出,识别研判不准确,也备受群众诟病。一类是事实有出入,特别是对务工信息、帮扶措施、家庭收入内容未认真核实,就签字了之。还有一类情况是识别不及时,有的因为重大疾病、突发灾祸、子女上学等原因陷入生活困难的没有被及时纳入帮扶对象,而有的赌博酗酒,或刻意与子女分户营造出无人赡养假象等不应该纳入的却没有被及时剔除,不仅没有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还损害了帮扶公平性,群众对此多有不满。

项目建设既“漏监”又有乱

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建设资金量大、覆盖面广,中间环节多,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监管难度大。调研发现,不少地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项目资金“漏监”“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 的现象,不仅帮扶效果不佳,还把群众折腾得够呛。

谋划“拍脑袋”的有之。有的热衷凭经验做事,不搞调研论证。有的调研走虚走空,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脱离实际需要,如浙江省常山县某村300亩胡柚种植基地,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因缺乏科学规划及管护经验,无法产生经济收入,给农民带来损失,本用于帮扶的项目反倒成为“负担”。

决策“一言堂”的有之。有的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听不进反对意见,以致项目烂尾,资金打了水漂。有的故意规避集体决策,任性拍板、逃避监管,在乡村振兴领域工程、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不按规矩办事,如湖南省麻阳县某村党支部书记向某在该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项目建设发包过程中不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在村支部成员之间仅进行口头交流的情况下,直接指定由其弟承包项目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执行“一刀切”的有之。有的是上下一般粗,搞一套硬性标准,机械执行。采访中,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谈到,“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标准全省一个样,都要求有亭台楼阁、廊桥水榭,这让没有河流的乡镇怎么办?”因为项目验收时必须一项项对标,于是当地只能依葫芦画瓢完成。还有的野蛮操作,一些地方帮扶项目建设大拆大建,甚至搞集体上楼,给农民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原本用于帮扶的好意变形走了样。

落实“翻烧饼”的有之。有的地方制定政策缺乏连续性,一任领导一种思路,政策目标和规划蓝图一年一变。有的违规先干,问责后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中部某地开展造林绿化工程,要求路边都要进行绿化,但该地不少区域道路两侧皆为农田,遂直接在农田里种树,被督查整改后,开始一轮“退林还田”行动,当时栽得有多快,现在刨得就多急。“财政拿钱栽树,财政出钱毁林,种树大干快上,刨树倒排工期”。

争抢“唐僧肉”的有之。由于纪律规矩意识不强、把关不严、心怀私念,拨付的项目资金在一些地方成为“唐僧肉”,谁都想吃两口。有的是企业主与公职人员串通一气,一地多领、无中生有,编造种植面积等有关数据,捞取项目补贴。还有的是集体骗取挪用,认为反正没装进自己腰包,“怎么用不是个用法”,如一些地方村干部带着会计骗取补贴款用于村集体开支,让帮扶资金打了水漂。

具体落实走过场存虚化

采访中,不少基层同志向记者反映,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帮扶具体工作中存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讲理由、谈价钱的现象,“摆花架子、喊空口号、回避应付”,导致帮扶措施在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时遇到了“肠梗阻”。如此这般,再好的帮扶政策对群众来说也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必要走访变成“到此一游”是一类典型表现。有的上门过频凑数,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有的东拉西扯白来,走访、拍照一样不少,即使知道群众有意见,还是一如既往装聋作哑,问题带走也不解决,久而久之群众也懒得反映。过于频繁、没有实质效果的来访还严重干扰了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让人精疲力竭,“你们今天来问,明天来看,确实辛苦,其实我也常常不方便。配合了你们,干活又要受影响”。一名脱贫户表达了无奈之情。如此走访,看似走到了,实则不如不来。

“现在眼睛看不清,光填资料一天就没了,群众的事跑得少了。”一位老村支部书记提到上报材料时连连叹气。迎检备查变身“文山会海”是帮扶落实异化的另一类突出表现。有的重留痕、轻实绩,上级部门下村走访只查档案、看材料,村干部就只能反复做材料、上门挂牌子或者贴单子,尤其是现在村级负责人都是“一肩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工作留痕的不少于10样,耗费大量精力。有的开会多、迎检多,有基层干部谈到,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各工作专班和上级乡村振兴部门出台的文件偏多,过于频繁地开会传达文件,耽误了抓落实,过多过滥的检查更需待命迎接、周末无休,“看似耕了地,实则荒了田”。

一些驻村干部白天在村、晚上回城,成为驻村但不“住村”的“两栖干部”,驻村帮扶变成“和尚撞钟”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湖南省隆回县远山村第一书记刘某未经批准擅自离岗,安排他人代签到。有的玩“政治镀金”作秀,整天把时间花在包装工作成绩发朋友圈上,热衷于搞“花拳绣腿”“面子工程”。有的把驻村当作逃避单位工作压力的门径,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工作懈怠敷衍,对群众的热忱与期盼视而不见,对村情民意掌握不透,对农村政策措施把握不准,整日躲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内,将自己埋头于文山会海中,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毫无建树。

帮扶要长期帮扶在点上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更伟大的事业、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乡村振兴要抓紧干起来,帮扶得帮在实处、扶出实效。这就要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确保将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

对于到点松劲歇歇脚的想法,必须厚植情怀压责任。帮扶工作不深不实一是由于懈怠思想作祟,二是功利思想作怪。解开思想之惑、激励担当作为,一要抓教育、养情怀,用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增强群众感情,引导党员干部回想脱贫攻坚胜利来之不易,展望乡村振兴壮阔前景,将个人的成长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激发干事创业动力。二要摸需求、挑能人,把党建能手选派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把经济能手选派到产业薄弱村,把做群众工作能手选派到矛盾纠纷多的村,做到人尽其才。三要多关怀、压责任,抓好关键环节和重要细节,实行常态化提醒、实时化督查、规范化考核、制度化激励,持续加大对帮扶一线实绩突出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让干部既受到鞭策又倍感温暖。

对于“督检考”变形走了样,必须该减则减重实绩。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基层之所以出现应付了事等情况也在于一些地方“督检考”导向偏颇,重“数据”、轻实效、失真准。调研中,不少干部提到解决好此类问题,一是要把数量压下去,将防返贫排查工作与其他各类工作统筹结合起来,一次入户“打包”多种工作,督导事项能合则合减少频次、督导人数能减则减压缩规模、督导地方能少就少减小范围。二是要把手段丰富起来,能线上的不线下,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贵州省依托“大数据+”持续发力,建立起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联合预警和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实现数据一网集成、一网填报。三是要把实绩导向立起来,坚持问效于民,脱贫户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不该由材料说了算,也不能只听汇报、看展板,应深入基层,多看多问,直接听听老百姓的评判,让督考指挥棒“舞”得实在。

对于帮扶产业单一同质化,必须精准定位求突破。采访中,不少“三农”学者谈到,一些地方帮扶产业发展失败是缺乏调查研究、统筹谋划等导致的。解决这一症结,必须要科学论证,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做好调研熟悉市场、组织专业队伍全程跟进、把握市场规律做出科学决策。要差异化发展,充分利用各个村庄资源禀赋特点,以“一村一品一业”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产业融合,如福建省石狮市通过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创新,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吸纳能力。还要建立风险共担和合理退出机制,将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收益风险共担,调动双方积极性。

对于一些人在项目建设上急于出成绩,必须严格管理规范化。“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问题归根结底源于政绩观不正、作风漂浮,以及“投机牟利”的市侩心理。解决好项目建设乱象,要把规矩立起来,对项目前期决策、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建设管理、项目运行等关键环节建章立制,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把措施跟上去,紧盯挂靠、转包、违法分包、围标串标等问题,运用清单式筛查、大数据比对等方式,推动监督和监管有机融合,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把纪律严起来,针对职能单位履职不到位的问题,通过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履责清单等,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针对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加大问题线索处置力度,倒逼责任主体转作风、严纪律、勇担当。

辉煌已经铸就、历史正在创造。回望过去,我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人民摆脱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放眼当前,我们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吹响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奋发进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永不懈怠的劲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拼搏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责任编辑:庄秀鹃】